我院教师2020师说新语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发布人:王佳琦  发布时间:2020-12-23   浏览次数:430

孩子,请卸下你心灵的担子


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   刘原平


最近,班级里一位学生突然跟我说,“老师,我最近几天心情很沮丧,我想请假去心理健康中心做个咨询”。当时听完她的话,并没有说太多,只是关心地安慰她,让她先去心理中心换个环境,放轻松,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其实,这个学生我是了解的。入校前,就读当地很好的高中,本以为像期待的那样,能够考上一所很好的大学,结果却发挥失利,来到这样一个层次不算高的学校。自己的信心,父母的期待,仿佛一瞬间不复存在。再加上到了大学,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考虑问题总会瞻前顾后,实际做的总是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久而久之,便找不到自己的焦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说到这里,大家似乎都有些共鸣,这样的例子又岂止她一个?通常情况下,我们带着期许奔向远方,奔向未来。但我们更应该学会归零,以归零的心态来面对明天,后天,未来每一天。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没有人可以从头冲到尾。适当的调整不是止步不前,而是蓄势待发。。如果我们总是回顾过去的辉煌,沉湎于以往的成就中,我们又如何能够轻松再出发呢?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里,每天我们可以从不同渠道接收到太多讯息,或好或坏,或令我们开怀大笑,或让我们压力倍增。生活中,有压力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在面对压力时,我们如何去排解压力。放下顾虑,相信自己,勇敢去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

仍记得自己毕业时找工作的际遇。刚毕业的自己,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豪情万丈,觉得自己身上有无限的可能性,并带着这种可能性去接受社会的考验。谁曾想,多次的求职面试让我的自信心、虚荣心瞬间土崩瓦解。只觉得自己学校的层次不差,自己的学业成绩优良,怎么可能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呢?如果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别人会怎么想呢?带着这样一种沉重的心情,在多次的面试中幸运之神似乎总是与我失之交臂。现在想来,在不断前行中,如果我们能够卸下心中的包袱,我们一定可以轻装前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啊,人生路上,不要负重太多,顾虑太多,认真干好每一件小事,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天涯路。

顾虑太多,负担过重,往往会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去做,只因身上背负的顾虑太多,患得患失,有时候我们就会与美好擦肩而过。“宠辱不惊,静观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生活中,我们无须有太多的负担。一直带着它,我们只能谨小慎微,止步不前,时刻放开它,我们才能满怀自信,活的精彩!

 

 

青年教师教学感悟:浅谈本科生教学中吸引、引导、激发


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 高健


教师,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20208月,怀揣着对教师职业的崇敬,满怀着对再次回归校园生活的欣喜,我正式以教职工的身份踏入了盐师校门,开启了我在盐师的教学生涯。在这样一所有着浓厚师范历史的校园中,“教师”和“教学”被赋予了朴实而但更加严肃的定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样浓厚的教学氛围下,每一位教师谈论最多的就是课程设计、教学技巧、课堂管理等等。尽管每天忙碌,但似乎没有一个人觉得疲倦。因为,所有教师有着一个更加崇高的目标:“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听人说“青年教师首先要站稳讲台”,这一句话绝对是若干实践总结得出的。读博士期间,虽然我替导师给本科生上过课,但若是按照教学标准来评判,也许我还无法及格吧。当我正式以教师身份走上盐师讲台时,我才明显意识到,如果简单地按照“教师单方面照本宣科、学生没有参与课堂而是低头玩手机、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等教学方式,学生永远无法吸收和理解知识,从而无法达到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加强教学的方式方法是青年教师快速站稳讲台的第一步。

教学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参与和配合。在3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经历“教学-反思-教学”这样一个循环,也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一点点进步。关于教学,我也有一点思考和体会,我认为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备课。每当我看到课堂上那么多期盼知识的眼神,总会提醒我身上有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果教师没有把课备好,比如:ppt上全是文字、内容逻辑混乱等,尽管是勤奋好学的学生也永远不会提起精神。因此,我每次在课程内容理顺后,总会花一点点时间将课件内容丰富化,提高课件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严格控制每一页ppt中文字数,尽量简明扼要,提高观赏性和获得性。其次,主动掌控课堂的学习风气。大学课堂中学生低头玩手机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这一现象也并非不可控,并且其主要责任还在于教师。在一次发现学生玩手机的现象后,我改变了以往站在讲台讲授的风格,我走下讲台走到了学生中,在增加了与学生近距离眼神交流后,学生下意识地收起手机并且认真听讲。因此,通过走下讲台这一举措,引导学生收起手机,增强了课堂的纪律规范。最后,通过课堂辩论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世界上没有更古不变的东西,尤其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甚至在学术界尚未有定论。与教师单方面讲授知识相比,不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现自己独立的思考。当我围绕教材选择了几个学术界尚存在争议的辩题,让学生们进行分组,每一组制作ppt然后上台辩论。这使我惊奇的发现,学生们并不像平时坐在讲台下那样“颓废”,每一个人都激情高昂,充满活力。

    我坚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们都有无穷的潜力和活力,但这个培养过程需要教师通过吸引、引导、激发等一系列途径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围绕课堂,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敢于开拓创新,最终实现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



回归“订正”:反馈式提升学生社科知识的领悟度 


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   


“订正”,一个看似古老又十足弥新的话题。

之所以看似古老,是因为“订正”一词似乎有些遥远。在大学的课堂上,尤其是人文社科的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订正”的字符。“订正”宛如停留在社科类学生高中及其以前的时光回忆。

之所以十足弥新,是因为不同于初高中应试教育中“题海战术”的刚性需求,在高等教育阶段,什么需要“订正”,什么时候“订正”,等等问题,都是需要重新探讨的。

在高等教育倡导和秉承“教书育人”理念的背景下,我觉得教书是最为基础的。通过教书,一方面传授专业科目课程内的知识,另一方面以知识传授为媒介,融入“科学观”和“个人品质”等课程思政元素,加强“如何做事”和“如何做能”育人功能。“订正”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在夯实学生知识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订正”。从小学开始,每当碰到作业或者考试,在老师批改后,都会返还给学生。在老师再次讲解后,学生们予以订正。简言之,订正就是改正谬误。换句话来说,订正的过程,是以一种内容反馈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和无误掌握。

高等教育的社科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不需要订正”?我的回答,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则是因为社科知识,往往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只需要学生识记就可以了。社科知识,更多地是需要在识记的基础上去理解,然后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去应用,或用于视野的开拓,或用于反思的总结,或用于思路的启发。然而,社科知识的应用,又非常困难,因为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更多地隐蔽性和不确定性。这一点也就回答了社科类需要“订正什么”的问题,即需要订正的是社科知识的应用题。

二则在高等教育阶段,不同科目往往只开设一学期。在学期末,要么以考试的形式,要么以研究报告或者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最终考核。这种考核形式,最后只形成了期末成绩这种形式性的反馈,而缺乏一个对学生的内容性反馈的过程。倘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偏差,没有“订正”的过程,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在某一个知识点上渐行渐远。这一点也就启发对“什么时候订正”问题的回答。目前大学教育的流程与规律,期末考试试卷的订正是无从谈起,或许可以从期中考试,或者平时作业的订正入手。

以上就是我对以“订正”为方式,从内容反馈的角度提升学生社科知识的领悟度的一点想法。与其说,我这篇小文是“师说新语”,不如说是“老话新谈”。

 


教在左,学在右


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 刘华

   最初的“教学”,以一种单向活动出现于课堂之中,即“教学生学”。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作为双向活动的“教学”,愈来愈成为广大教育者探索和实践的对象,即“‘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从教十余载,窃以为无论教学内涵如何演变,重视“人的成长与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即基于教学活动,关注教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一)教在左,学在右,人在其中。

    哲学人类学认为,人的生命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具有未完成性和非特定化。一方面呈现出未完成状态,另一方面又表现为非特定化,即“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作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这种未完成性和未确定性,既体现了人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又表明了人的可塑性和培养性。

“教在左,学在右,人在其中”,强调的是关注教学中的“人”——教师和学生。“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教育大辞典》对教学的界定,同样重视教学中的“人”。只有明确“人在其中”,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场所,师生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交流各自的见解与困惑,共享知识与经验,进而探寻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体而言,“人在其中”需要构建有序的课堂文化。其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参与讨论的权利是相同的。双方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和认知的升华。其二,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一种看不见但却笼罩在课堂之上的精神环境。积极的课堂氛围,将有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与发展;消极的课堂氛围,则有碍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展开与实施。

(二)教在左,学在右,教学相长。

    关注教学中的“人”,课堂是主阵地。在此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既是师生思维碰撞与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师生成长与发展的实践活动。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贯通,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学相长”的特点。

“教在左,学在右,教学相长”,不仅涉及“学生的学”,而且涵盖“教师的教”,作为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且相互制约。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的过程是提高认知、丰富情感、获得成长的过程,通过“学”的活动,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养;从教师角度来看,“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通过“教”的活动,发现自身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贫乏,进而刻苦钻研,提高教学水平。

具体而言,“教学相长”需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这体现在课前预设和课堂引导两个方面。课前预设包括从自身和学生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梳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弹性预设等。课堂引导则是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的课堂学习需要为主,对其学习活动进行适时地辅助,使其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体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两个方面。预习是学生在课前按照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进行深层学习的自学活动。课堂交流是学生带着课前预习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集中汇报、讨论和学习的教学活动。

教在左,学在右,人在其中,教学相长。叶澜教授曾把教育比作诗,将教师视为诗人。“诗的本质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林庚教授的这段话,转至教育当中,成了叶澜教授的期冀,即“每位教师要像诗人一样有梦有理想,有梦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深以为然,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实践,需要我们关注教学中的“人”,从而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盐渎水岸静伴花开


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  蔡红全 

马卡连柯曾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初读不识句中意,不觉已是句中人,伴着初秋的第一缕桂香,我来到盐师。

“志存高远、矢志不渝”固然是一件幸事,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在路的开始便可望尽明日?求学如此,择业亦是如此。怀想当年,从未奢望能够走上“立德树人”的光荣教师岗位,本科毕业后通过校招进了一家知名物流企业,从事网点日常营运,工作内容涵盖快递收发、物流跟踪、仓储运输。因为是男生,所以承包了本网点所有的货物搬运工作,回到住处最大的感受就是腰酸腿疼,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不易;

读研期间,经学长介绍有幸能够进入一家世界五百强实习,虽未正式签约,但工作感悟颇多。担任公司外事专员一职对自身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一段时期的恶补,最终勉强能够与外籍同事进行无障碍交流。总结这段时间的经历:大学期间落下的课,工作以后都是要补起来的;

拜别金陵,回到了土生土长的盐渎大地,就职于四大行之一的中国银行,担任出国金融服务中心柜员一职。相较于外事专员,银行的工作更加的程式化、规范化。这个夏天,盐师向我抛出了橄榄枝,经过激烈的竞争角逐最终有幸能够成为学工团队一份子。彼时的心境早已不同往日,对于工作、对于生活有了更为客观、更加清醒的认识。我们时常讲要“不忘初心”,但屡次碰壁的求职者是否也能找回最初的职业理想?面对生活的打磨,很多人总是忙碌于功力市侩,却不曾想要坐下来好好思考一下工作本身的价值。

高校辅导员,向往者有之、鄙夷声也不少,昌黎先生曾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孩子不缺乏专业学习的能力,但却缺少找寻明天的勇气和方向。主题班会上,看着台下一张张或期待、或茫然、或振奋、或消沉的面庞,我深感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不少同学在入学之初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专业困惑与适应困难,某新生宿舍五名同学(六人间)联名申请更换宿舍,历史上鲜有此类情况发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随即约谈相关人员,经了解该宿舍某同学存在明显的适应性困难,无法和舍友和睦相处。通过深入沟通发现,该同学存在严重的入学情绪,盐师并不是她的理想选择。高考的失利、专业选择的不如意使得学生整天沉浸在阴霾与低沉之中,推己及人,将负面情绪带进了寝室。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心谈话、心理疏导,该名同学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在学院、班级、同学的关怀下负面情绪逐步得到排解,性格变得更加开朗,积极投身班级服务,自告奋勇担任班级治保委员,全面负责宿舍起居。舍友也一改成见,越来越愿意去接纳、包容她,大学生活也逐步走上了正轨。

另一名同学,初高中时期便优异过人,在校内也一直担任主要学生干部,但竞选新生班长时不意落选。相反,竞争同学主动放低姿态,从“服务者”的站位出发,表示愿意竭诚帮助班级同学做好班级工作,且演讲过程亲切平易,最终结果可想而知。班长竞选的失利对向来顺风顺水的她打击很大,不愿与人交流,学习主动性受限。私下沟通发现,该名同学的自信是有根据的,不仅谈吐不凡,而且聪慧过人,但长期优等生的自我定位却不抑制了挫折承受能力的锻炼培养,到了大学猛然碰壁难以接受。通过多次谈心鼓励,该同学终于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还需历练,表示愿意沉下心来,做好身边小事,主动融入班级,并且认真筹备其他学生组织的竞选。

当然,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每每都令自己感悟颇丰、收获满满。人生就好比一艘小船,今天的试水是为了明天的远航,今日的屡屡碰壁是为了将来的一帆风顺。零零后的学生聪明、机灵、有想法,但也有不少的孩子任性、脆弱、太功利。经历了前期的择业波折,我深深体会到引导的重要意义,能够带领莘莘学子拨云见日、正德立行,在十八九岁花一样的年华里不负光阴,砥砺前行,我所做的工作就是有价值的。

时至深秋,虽万物凋敝,但心有所指,看盐渎水岸,遍地花开。